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电话:400-699-0538
传真:0538-8223314
邮箱:tianbo@shlawyer360.com
更新时间:2024-10-15 11:15:05
五金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脱贫攻坚扶贫工作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2年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结果,共15个品种获认定,涵盖蔬菜、杂粮、食(药)用菌、药用植物等作物。据了解,这是我省实施《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办法》以来首次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此次认定的9个种类15个品种。
福研9号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申请、育种。该品种植株生长旺盛,分枝能力强,叶掌状浅裂。第一雌花着生于主蔓第8~11节,主、侧蔓结瓜,连续结瓜能力强。从开花到商品瓜采收10~15天,瓜形短圆筒状,瓜长20~25厘米,瓜径5.5~6.5厘米,单瓜重400~600克天博·综合体育。瓜皮绿色,瓜瘤中等,果肉紧实、不易褐变,口感清甜。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检测:蔗糖含量0.014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3%,还原糖含量2.94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14.0毫克/100克天博·综合体育,品质佳。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采收中期田间调查,白粉病、霜霉病轻发生,未见枯萎病发生。
经福清、晋安、建瓯、古田、尤溪多点品比试验及专家现场测产,采收期75天亩产量3500公斤以上,比对照品种农福丝瓜801增产15.0%以上。
闽树薯1号由大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申请,大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共同育种。该品种株型紧凑、整齐,茎秆直立,高位分枝,密节;株高2.5~3.3米,主茎高1.6~2.2米,茎粗3.0~4.0厘米;成熟种茎外皮灰绿色,内皮深绿色;顶叶紫绿色、有茸毛,成叶深绿色,掌状至近基部,裂片叶7片或9片,提琴形,叶柄红绿色。块根水平分布,呈圆柱或圆锥形,薯径4.5~6.0厘米、薯块较短天博·综合体育,结薯相对集中;单株结薯数8~12个,单株薯重2.8~4.0公斤;薯块大小较均匀、表皮光滑、外皮浅褐色、内皮浅红色、肉质白色。经广西益谱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测:鲜薯淀粉含量30.0%,比对照华南205高2.0%;氰化物含量111毫克/公斤,比对照低38.7%。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调查,未发现木薯细菌性萎蔫病等影响木薯产量的病害。
2018~2020年在福建省多点试验,平均鲜薯亩产量2877.1公斤,比对照华南205增产32.6%;平均淀粉亩产量863.1公斤,比对照增产33.6%。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鲜薯亩产量1774.4公斤,比对照华南205增产72.1%。
闽绣2号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申请、育种。该品种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长势较旺盛,菌丝体白色,有锁状联合,孢子印白色。平均栽培周期106天,比对照闽绣1号短6天左右。子实体平均高度16.4厘米、窄径11.3厘米、宽径16.0厘米,白色至乳白色,有弹性,基部具柄,柄上分化出许多小枝梗,枝梗末端形成许多有褶的瓣片,瓣片呈不规则波浪状,相交互错,密集成丛,形如绣球花。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检测,子实体(干品)总葡聚糖含量51%,β-葡聚糖含量43%;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检测,子实体(干品)蛋白质含量12.8%,脂肪含量2.5%,粗纤维含量11.1%,灰分含量2.9%。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调查,病虫害危害程度为较少级。
经福州、三明等地多年多点工厂化栽培试验,鲜菇平均重量223克/袋,比对照闽绣1号增产4.9%。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闽绣2号鲜菇平均重量245克/袋,比对照闽绣1号增产28.9%。
福建农林大学申请,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万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种。该品种在PDA培养基上菌丝洁白,易产生少量粉孢子。平均栽培周期为46天,出芽时原基量较多。子实体成熟时,菌盖表面为,纵切面为半球形,边缘内卷程度中等。菌柄粗,颜色均匀程度中等,粘连程度中等。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干品粗蛋白含量21.17%,粗纤维含量11.56%,粗灰分含量6.56%,氨基酸总和为15.0%。经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测试鉴定:抗病性略强于对照品种农万金10号,现场考察未发现病虫害。
经3个独立批次品比工厂化栽培试验,平均产量397.3克/瓶,比对照农万金10号增产9.9%。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产量418.8克/瓶,比对照农万金10号增产12.6%。
农万金12号由福建农林大学申请,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万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种。该品种在PDA培养基上菌丝洁白,浓密度中等。平均栽培周期为46天,出芽时原基量较多,颗粒感明显。子实体成熟时,菌盖小且圆润,表面为,纵切面为扁球形,边缘内卷程度较强,不易开伞。菌柄粗且直挺,颜色均匀程度中等,粘连程度中等,感官品质优。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干品粗蛋白含量21.28%,粗纤维含量12.73%,粗灰分含量6.45%,氨基酸总和为16.2%。经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测试鉴定:抗病性与对照农万金10号相当,现场考察未发现病虫害。
经3个独立批次品比工厂化栽培试验,平均产量377.5克/瓶,比对照品种农万金10号高4.4%,A级菇比例平均达到85.7%,比对照高21.9%。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农万金12号平均产量390.5克/瓶,比对照农万金10号增产5.0%。
品种名称:农万线号由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万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育种。该品种采用短柄蟹味菇栽培管理方式,工厂化瓶栽从接种到采收110天左右。子实体成熟时,菌盖内卷、半球形,圆润结实,呈暗褐色,表面花纹明显;菌盖直径19.0毫米左右,厚度11.5毫米左右;菌柄较短、粗壮、洁白,直径12.4毫米左右,长度82毫米左右。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分别比对照X01高11.94%和26.21%,除丝氨酸外,17种氨基酸均高于对照X01。经漳州市农科所检测,抗木霉能力强于对照X01。
采用短柄蟹味菇栽培管理方式,经连续四个生产周期的工厂化栽培品比试验,平均单产为315.9克/瓶,比对照X01增产5.1%。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单产为336.6克/瓶,比对照品种X01平均增产18.1%。
品种名称:农万线号由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万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育种。该品种采用长柄蟹味菇栽培管理方式,工厂化瓶栽从接种到采收111天左右;子实体成熟时,菌盖中央暗褐色,菌盖边缘浅褐色,表面花纹明显,菌盖直径17.8毫米左右,菌盖厚度8.6毫米左右;芽数适中,菌柄较长、粗壮、洁白,不长生理性瘤盖菇,菌柄直径10.8毫米左右,长度122毫米左右。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分别比对照X01高21.73%和16.50%,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略低于对照。除酪氨酸外,氨基酸均高于对照。经漳州市农科所检测,抗木霉能力与对照品种相当。
采用长柄蟹味菇栽培管理方式,经连续四个生产周期的工厂化栽培品比试验,平均单产为342.0克/瓶,比对照X01平均增产11.0%,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单产为337.6克/瓶,比对照X01平均增产10.2%。
品种名称:福银雪耳福银雪耳由福建农林大学申请,福建农林大学、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育种。该品种菌丝洁白,气生菌丝少;平均栽培周期42天左右,子实体色泽雪白,柔软有弹性;朵型圆整,开瓣多,呈绣球型;耳片细密较厚,边缘呈锯齿状,耳心小,成品率高。经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和福建省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干品粗蛋白含量8.5%,粗脂肪含量1.6%,粗纤维含量1.5%,粗多糖含量19.7%。经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检测,该品种抗绿霉能力与对照古田银耳Tr01相当。
经多年多点栽培试验,平均鲜重384.5克/袋,比对照增产13.8%,生物学效率51.3%。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鲜重399.1克/袋,比对照增产23.7%。
福银黄耳由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申请,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福建农林大学育种。该品种菌丝洁白,气生菌丝少;栽培周期42天左右,子实体色泽淡黄,半透明;朵型圆整,紧密度小,呈菊花型;耳片细碎,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耳片柔软有弹性。经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和福建省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干品粗蛋白含量8.9%,粗纤维含量1.3%,氨基酸含量7.46%。经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检测,该品种抗绿霉能力与对照古田银耳Tr21相当。
经多年多点栽培试验,平均鲜重407.4克/袋,比对照古田银耳Tr21增产7.8%,生物学效率54.3%。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鲜重463.8克/袋,比对照增产18.3%。
品种名称:仙芝楼S3仙芝楼S3由仙芝科技(福建)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仙芝科技(福建)股份有限公司育种。该品种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后期出现色素;子实体单生,菌盖近肾形,具明显的同心环棱,浅红褐色,具有光泽,腹面,厚1.3~2.1厘米,直径25~42厘米,边缘圆钝。菌柄红褐色,光滑且亮,扁圆柱状,偶见念珠状,长6.5~12厘米。经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仙芝楼S3子实体的灵芝多糖含量2.10%,灵芝总三萜含量0.796%,分别比对照韩芝3号高11.11%、53.37%;经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鉴定,该品种抗杂菌能力高于对照韩芝3号,抗高温能力与对照韩芝3号相当。
经2020~2021年在南平市多点品比栽培试验,平均出芝率为88.4%、平均干品产量为275.6克/段(菌材重量:10千克/段),分别比对照韩芝3号高5.86%和16.68%。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鲜重35.58千克/立方米,比对照韩芝3号高33.71%。
芝MRC1号由福建农林大学申请、育种。该品种工厂化代料袋栽从接种到采收80天左右。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菌丝绒毛状、洁白浓密、均匀。子实体易形成连体菇,菌盖肾形,边缘锐利,紧实度中等,上表面黄红色、环纹多、有皱褶和放射状纵脊,下表面;菌肉浅褐色、分层明显;菌柄红褐色、圆柱形、较短、紧实度中等。经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芝MRC1号子实体的灵芝多糖和三萜含量分别为1.43%和0.805%,分别比对照品种芝119高115.7%和27.8%。经漳州市农科所检测,芝MRC1号抗病能力显著强于对照品种芝119。
经连续三个生产周期的工厂化设施栽培品比试验,芝MRC1号平均每袋鲜重产量52.4克,比对照品种芝119高20.4%。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每袋鲜重产量49.7克,比对照品种芝119高3.5%。
芝MRC2号由福建农林大学申请、育种。该品种工厂化代料袋栽从接种到采收80天左右。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菌丝绒毛状、洁白浓密、均匀。子实体朵形美观,菌盖肾形,边缘圆钝,紧实度中等,下表面,上表面黄红色、光滑、有环纹和放射状纵脊;菌肉浅褐色、分层明显;菌柄红褐色、圆柱形、短、紧实度中等。经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芝MRC2号子实体的三萜含量为0.789%,比对照品种芝119高25.2%。经漳州市农科所检测,芝MRC2号抗病能力显著强于对照品种芝119。
经连续三个生产周期的工厂化设施栽培品比试验,芝MRC2号平均每袋鲜重产量52.8克,比对照品种芝119高21.4%。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每袋鲜重产量50.7克,比对照品种芝119高5.6%。
品种名称:柘参4号柘参4号由宁德师范学院、福建柘参生物科技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宁德师范学院、福建柘参生物科技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柘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育种。该品种生育期(从萌芽出土到倒苗)130天左右,与对照柘参1号相当。株高8.5~13.0厘米,株幅12.0~20.0厘米。茎直立,基部近方形,上部圆形,节部略膨大。叶对生,近无柄,茎顶4片大形叶呈十字形排布,叶长6.0~8.5厘米,叶宽3.0~5.0厘米。块根纺锤形,长4.0~12.0厘米,直径0.4~1.0厘米,单块根鲜重1.0~3.0克。花期3~5月,果期4~6月,种子千粒重3.1克。经广东汇标检测技术中心检测,浸出物平均值44.05%,比对照柘参1号高11.38%;经柘荣县植保植检站田间调查,花叶病病情指数0.26,对照柘参1号病情指数0.57;叶斑病与对照相当。
经柘荣县多年多点品比试验,平均鲜重亩产量366.67公斤,比对照柘参1号增产5.77%。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柘参4号平均亩产量408.02公斤,比对照柘参1号增产11.06%。
品种名称:闽热寅龙闽热寅龙由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申请、育种。该品种茎红棕色,茎粗中等,茎节间较长,单株茎长17.0厘米左右,茎粗0.98厘米左右;叶椭圆形,叶面暗绿色,叶背淡红色,叶脉金色,脉纹3~5条,单株重11.37克左右。经辽宁惠康检测评价技术有限公司检测:粗多糖含量为5.02克/100克,总氨基酸含量为0.98克/100克,蛋白质含量为1.29克/100克,总黄酮含量为170毫克/100克,其中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西贡红。经中山市鸿鹏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检测,总酚含量为1.4克/100克,鞣质含量为22.3毫克/千克。经诏安县植保植检站田间病害调查鉴定,灰霉病发病率1.21%,病情指数0.52,菌核病发病率3.35%,病情指数1.86,均显著低于对照西贡红。
经两年多点品比试验,闽热寅龙平均单盘(规格:40厘米×40厘米,种植密度100株)产量1052.07克,比对照品种西贡红高35.8%。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单盘(规格:40厘米×40厘米,种植密度100株)产量1204.27克,比对照品种西贡红高49.1%。
闽热圆帅由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申请、育种。该品种分蘖性强,茎色红棕,茎粗中等,茎间节较短,单株茎长10.8厘米左右,茎粗0.91厘米左右;叶卵圆形,叶面墨绿色,叶背淡红色,叶脉金色,脉纹3~4条,单株重7.48克左右。经辽宁惠康检测评价技术有限公司检测:粗多糖含量为5.83克/100克,总氨基酸含量为0.97克/100克,蛋白质含量为1.64克/100克,总黄酮含量为160毫克/100克,其中粗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西贡红。经中山市鸿鹏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检测,总酚含量为1.7克/100克,鞣质含量为26.6毫克/千克,其中鞣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西贡红。经诏安县植保植检站田间病害调查鉴定,灰霉病发病率1.31%,病情指数0.58,菌核病发病率3.15%,病情指数1.56,均显著低于对照西贡红。
经两年多点品比试验,闽热圆帅平均单盘(规格:40厘米×40厘米,种植密度100株)产量717.33克,比对照品种西贡红低7.4%。专业组现场测产结果:平均单盘(规格:40厘米×40厘米,种植密度100株)产量797.13克,比对照品种西贡红低1.3%。
据了解,我省于2021年出台《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办法》。当前,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有审定与登记两大手段。前者针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五大主要农作物;后者指向马铃薯、甘薯、谷子、花生等29种非主要农作物。审定与登记,是这些农作物品种进入市场销售或推广的前置条件。
目录之外的其他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则处于空白状态。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市场上以次充好、同种异名、假冒侵权现象突出。同时,品种多乱杂、农民选种困难的现象也常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类非主要农作物的品种管理,正面引导农民选种,加快优势特色非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速度。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天博·综合体育春耕备耕速看!福建新认定15个农作物品种!具有产量高等特点